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國內的教育以誰的思想為主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國內的教育以誰的思想為主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教育學中“形式教育”學派和“實質教育”學派的代表人物分別是?
形式教育是18世紀歐洲的一種教育學說,它認為普通教育的主要認為就是訓練感官能力、發(fā)展能力,并據此設置課程和選擇教材,而知識的傳授無關緊要。這種教育理論以英國的教育家洛克為代表。
實質教育又稱“實質訓練”,是歐洲18~19世紀,對立于形式教育而出現的一種教育學說。它認為普通教育應以獲得有價值的知識為主要任務,而學習知識本身就包含著能力的培養(yǎng),能力無須加以特別訓練。其思想來源與英國的斯賓賽等人。 同形式教育相對。認為教育的主要任務在于使學生獲得知識。它是資產階級關于普通教育設置學校課程和選擇教材的一種教育理論,主要代表人物是赫爾巴特和斯賓塞。
學校教育應該是以“教”為主,還是以也“育”為主?“育”是不是應該回歸社會和家庭?
教是技術層次的,沒有追訴到靈魂。
育是經過層次的,要攝人心魄。
教與育的結合是學校教學的重要部分。教學可以讓學到知識,掌握基礎知識。育可以改變孩子的靈魂,激發(fā)他的好奇心。引導學生進行一生的內心的開發(fā)。
而家庭是學生個人習慣 性格和心靈的家園,也需要培養(yǎng),影響。育在家里需要家長們去發(fā)現,去引導,去影響,去改變。
總之,在學校,教與育是分不開的。而在家里和社會更多的是育。
不能把學校的教和育割裂分開!教中有育,育里含教。沒有純教而沒有一點育的教學,也沒有純育而不含一點教成分的育。教英語時告訴學生學英語的用處好處這就是育,學習英語的意義在于更好的交流,要有遠大志向。做思想工作進行思想教育時告訴學生怎么做對,這就是教,教學生怎么做人。因此,不能做或此或彼的分割。
黨的教育方針是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接班人。學校教育始終都是堅持以德育為首,以智育為主。也就題中說的以育為首,以教為主的。育是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更是學校教育的責任。
謝邀。這個問題比較高大上,看到你問題的描述:“學校教育在育上力不從心,根源是什么?”我倒覺得很好回答,不過有不到的地方,還望海涵。
為什么學校教育重分數,重知識的教育,而輕德育,輕學生性格和觀念的培養(yǎng)呢?
一言以蔽之:現在的教育評價機制導致的。
對學生而言
盡管素質教育的說法已經說了20多年,盡管減負的口號每年都喊,但到最后呢?還是要考試,做題,哪一次考試能夠考出學生的素質,能考出學生的品質呢?特別是到了高中的時候,更是唯分數論,我這個認真對待過高考的人曾有這樣的心理:別人都死光,就我一人考上才好。這樣的心理是教育的成功嗎?可是這樣的心理從何而來呢?不言自喻。
對老師而言
做了老師我才知道,為什么每個老師都逼著學生學習,原來這背后也是利益的驅使,也是教師評價機制的驅使。每個學校的教師排名都是根據學生的成績來的,而每一個所謂的名師名校名校長都是因為學生的成績出眾,學生的考試考得好。還有這種現象:一方面喊減負,不唯成績評學生,另一方面,給老師排名發(fā)獎金的時候就是以學生成績而論。這樣的背景下,哪個老師愿意“育”學生呢?
我認為學校教育還是以“教”為主,“育”為輔,這是由學校的性質和特點決定的?!?span>育”應該是家庭的主陣地,主要還是靠父母。下面我談談我的理由和看法。
眾所周知,猶太人的家庭教育在全世界都是非常著名的。其中女性在家庭教育當中扮演著絕對的主角。
猶太家庭中女性地位比較重要,孩子出生之后,母親在孩子的教育過程當中是任何人無法取代的。在中國這種情況則不一定。
大部分的中國人結婚之后孩子主要是由老人看著,因為子女都要上班,所以大部分精力不在孩子身上。但是猶太人不是這樣,母親的專職就是照顧孩子,而且猶太人母親教育孩子的專業(yè)性是相當強的。
臉書創(chuàng)始人扎克伯格的夫人是一名華裔,結婚之后扎克伯格的夫人就全身心的照料孩子,很顯然她已經適應了猶太人的生活習慣,也扮演了猶太人傳統中的母親應盡的角色。
其實不光是人類,很多生命群體中,母親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獅群中,母親的角色就是全身心的照看孩子,同時負責捕獵,這說明在生命群體中母親的角色天生就是最重要的。
我認為家庭教育主要是培養(yǎng)孩子成為什么樣人的問題。也就是培養(yǎng)孩子的性格、品格,教給孩子基本的生存和生活能力。
但是今天在很多中國家庭,父母往往由于種種原因,把這些應該承擔的角色交給了老人,比如交給爺爺奶奶或者孩子的姥姥姥爺。
而等孩子上學之后,父母又扮演了本不應該扮演的角色。我們經常聽說母親為了孩子作業(yè)而大發(fā)雷霆,有的氣的都住院了。
教給孩子基本的科學知識這本應該是學校應盡的責任。父母把孩子交給學校之后,學校通過老師的教育,傳業(yè)、授道、解惑。幫助孩子增長知識,提高認知能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論語》中,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
1、教育的作用。
社會功能:庶,富,教,是孔子的治國大綱,他認為,人口、經濟與教育是立國、治國的三大要素,教育對社會發(fā)展有重要作用。
個體功能:他認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個性差異主要是由后天形成的。“性相近,習相遠也?!?/p>
2、教育的對象。
有教無類,貴賤與平民,都能接受教育。
3、教育目標。
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馁t人,君子?!笆硕鴥?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p>
4、教育內容。
仁,禮為核心,道德教育居于首位。教學內容偏重社會人事、文事,輕視科技與生產勞動。六種教材分別是《詩》《書》《禮》《樂》《易》《春秋》。
作為有史以來第一個偉大的教育思想家,孔子的教育言論大都具有方法論的意義,諸如“一以貫之、執(zhí)兩用中、多而見識、擇善而從、無征不信、觀過其黨、欲速不達”等,都帶有濃厚的方法論意味。
我們今天都知道,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開辦私學的人,且門下多為貧民弟子。他將文化從官府帶到民間。那么,他最開始辦學的目的是什么呢?這就不能不談到他的教育宗旨。
《里仁》載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p>
人活著的意義在于求道,求學應該以學道為最高目標?!暗馈保玖x是道路,引申為某種思想、理論、學說。孔子之道內容豐富,其核心就是他畢生宣傳的周禮,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倫理秩序。
《雍也》中孔子稱贊顏回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p>
孔子所主張的教育方法是教育史上的創(chuàng)舉,推動了社會改革,并被后世尊為“萬世師表”,成為最負盛名的偉大教育家 ①主張“有教無類”教育對象。 ②主張“因材施教”,采取啟發(fā)式教學,舉一反三。教學方法, ③主張“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的學習態(tài)度。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④主張學思結合的學習方法,敢于“當仁不讓師”。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孔子的教育成就。 第一,創(chuàng)辦私學:有教無類,打破學在官府的壟斷局面,擴大教育范圍,培養(yǎng)了人才,促進社會發(fā)展。 第二,總結出一套科學先進的教學方法; 有一天孔子和幾個學生在一起討論問題,也就是在上課,孔子就像他們問,你們有什么志向,我老了,我老了呢就不會有人用我了,你們幾位啊一直說自己懷才不遇,那么你們有什么志向跟我說一說吧,這子路先吹牛,給我一個大國我一定會治理得非常好,這孔子聽了微微一笑,沒說什么.另外一位納,比較謙虛,冉有說給我一個小國,我能治理的不錯,孔子沒說什么,還有一位就更謙虛了,說如果讓我啊從政啊,我就是辦點這個禮節(jié)的事兒,程序的事,組織的事我做做大事兒我就做不好,孔子都沒說什么但是這個時候孔子和學生在討論問題納,在上課呢,曾點在干什么呢?曾點在旁邊彈琴玩,大家想一想,我們今天有這么上課的嗎,孔子就問曾點,說你有什么志向 啊,這曾點把琴一放,鏗然一聲,就說我的志向跟他們不一樣,你有什么志向說一說說來無妨 啊,他怎么說,你看啊,他說我啊就想在暮春三月的天氣,穿上春天的衣服,領著六七個伙伴,再領幾個小屁孩,到郊外去,在沂河山東的一條河,洗洗澡,然后呢吹吹風,唱著歌回家了,這個聽起來有點胸無大志,孔子這么講,論語里面是這么講的孔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什么意思,就是我孔丘啊也非常想像你這樣啊。這個故事透露出兩個信息,一個是孔子的教學很民主。甚至很前衛(wèi)啊,第二個反映出孔子的一個思想,教育啊,最后的最高境界是一種審美的完成,一種非常輕松的審美的境界,所以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值得我們今天借鑒。
謝謝邀請!
孔子的教育思想可以用《論語》以”學習“為中心貫徹始終的卷首三句話來概括: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呼?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首先,孔子認為學習是人應該持之以恒,溫故知新,貫徹終身的大事。人的思想、認識和能力來源于學習。精神、信仰和品格塑造來源于學習。學習包括兩個過程:一是終其一生從書本上的理論學習,二是不斷反復的社會生產勞動生活科學研究的實踐認知。其次,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信息傳遞往往是口口相傳,能夠得到外界知識當然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說明孔子并非閉門造車,認為學習的進步提高與開闊視野,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密切相關。最后,孔子對于不理解學習是一種可以怡悅身心,快樂高興的人的非難、冷嘲熱諷不但不感到慍怒和悶悶不樂,反而以君子的坦蕩情懷,學習的模范作用影響誘導他人。
總之,因才施教,隨遇而化是老師授課之道?;畹嚼蠈W到老,孔子是我們的榜樣。和學習的對象、事物朝思暮想,心靈神交,才能心無旁騖,出神入化,理解透徹。學而身心怡悅并快樂著是學習帶給我們的美好體驗。人與社會的和諧在于人與人相互學習、借鑒,真心相交,朋發(fā)相處,而得以溝通情感,理解彼此思想,化解矛盾是非。學習是提高個人,集體,民族和國家整體素質的唯一有效途徑,是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的不竭動力和智慧之源,也是教育的本質所在。
這是孔子給我們的啟示!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國內的教育以誰的思想為主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國內的教育以誰的思想為主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