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藝術教育近代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藝術教育近代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論述徐悲鴻的對近代中國美術的貢獻?
主要是兩方面的貢獻
一、學術上的貢獻:
徐悲鴻在美術上堅定不移地選擇了現實主義的繪畫道路,認定“素面寫生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指出“藝術家應與科學家同樣有求真精神,研究科學,以數學為基礎,研究藝術,以素描為基礎”,認為要恢復師法造化就要靠寫生,而乞靈于抄襲模仿只能造成中國藝術的停滯不前。
徐悲鴻的美學主張現在看來是非常實用、正確和超前的,契合現代的精神,打破并一些中國繪畫學習上的陋習,主張中西融合。在出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期間提出:古法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采入者融之。這一主張為中國畫開辟的更為寬廣的道路。
二、美術教育發(fā)面的貢獻
畢生致力于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培養(yǎng)扶植了大批美術人才。包括傅抱石、齊白石等老一輩藝術家皆受其影響頗深。正是這一時期所培養(yǎng)的大量帶有新時代特征的美術家,才使得今日的中國繪畫得以傳承和取得更大的發(fā)展。
中國近現代藝術變遷?
百年來,中國藝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遷,不少的藝術家不斷探索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現代性發(fā)展之路,從而形成了一百年中國現代藝術的脈絡。
從美術界看,吳冠中、朱德群、趙無極三位藝術家將表現“意境”轉化成了畫面背后的美學價值,成為有別于西方科學體系的世界藝術的新寵。融合了中國現代藝術從林風眠開始100年來的5大藝術流派,包括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極簡主義、涂鴉、波普。
除此之外,中國美術藝術還通過當代藝術三個重要的主題,即“生與死”,“時間和空間”,“星球,宇宙萬物”,探討時間與空間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等命題。
在中國近現代藝術變遷,地方色彩、群體性也有強化的趨勢。由于外來影響和革新者的大膽思考與實驗,中國畫的論爭再次掀起高潮,包括中國畫特點、邊界、筆墨的價值、借鑒與繼承的關系等問題。
很多人都知道,中國近現代藝術是在繼承傳統(tǒng)文化引入西方文化的背景下向前發(fā)展的。雖然早在明代,就有包括美術在內的西方文化傳入,但大規(guī)模的引入還是在鴉片戰(zhàn)爭以后。伴隨著侵略者的炮艦而舶入西方文化,是19世紀后半葉的特征。中經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中國的先進人物逐漸主動向西方尋求救國之道,至五·四運動,遂演成中國現代文化的主潮
為什么說劉海粟是我國近代美術教育事業(yè)的奠基人?
劉海粟是中國新美術運動的拓荒者,中國新美術教育的奠基人。他為中國美術教育事業(yè)做出杰出的貢獻,在繪畫上成就卓著,在美學思想和美術史論造詣上為中國現代繪畫美學的開創(chuàng)和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作為20世紀美術和美術教育的拓荒者、藝術大師,劉海粟除以杰出的藝術成就彪炳畫壇,又以其獨特而完整的美學思想體系和美術史論造詣,為中國近代繪畫美學和美術史論的開拓、發(fā)展做出了貢獻。其中很多著作,觀點新穎獨到,詳細而精確地論述了藝術的本質和藝術表達的內容與表現形式,分析了藝術的審美標準與價值。劉海粟的理論在現代繪畫美學上具有超越和創(chuàng)新精神,尤其是他所強調的藝術所具備的主觀表現、藝術情感和藝術個性。
正如柯靈先生題詞:“治白話文學史,不能無胡適、陳獨秀;治新文學史,不能無魯迅;治新電影史,不能無夏衍;治新美術史,不能無劉海粟。”劉海粟在美術教育道路上的探索,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劉海粟先生的一生始終與中國美術事業(yè)的發(fā)展緊密相連,無論是美術創(chuàng)作、藝術理論,還是他“勇于變革、敢為人先”的藝術思想,在20世紀中國現代美術發(fā)展進程中留下了一筆筆濃墨重彩的印記。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藝術教育近代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藝術教育近代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